|
|||
说他是达人,是因为他初中毕业开始做建筑,从小工一直做到了建筑工程师。 说他是课改达人,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教育的门外汉,40岁开始办学,50岁开始课改,如今却成了一个整天“泡课堂”的人,并且“泡”出了名堂。他所执掌的河北威县人才学校,因为课改声名远播,已成为全国农村课改的明星学校;他创立的“ 通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人才学校成功地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同时,人才学校的教学成绩快速提升,2012年中考全县前十名,该校占8人;全县前一百名,该校占62人;总平均分比全县其他学校高出107.66分。 河北威县人才学校隐藏在乡村深处,位于曾经闲置了8年的威县师范学校的校址之上。校舍大多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建筑,简陋的校园里,甚至没有一个标准的操场。当记者第一次走进学校,眼前看到的一切似乎与想象中的名校相差很大,但是,真正走进教室,走进课堂,你会发现这学校可谓是“陋校不陋”,是一所有特殊气质的学校,这种气质不仅从耿华武这位课改达人的言谈中彰显,更能从孩子的笑脸和老师们的工作状态中读出。 创办于1996年的威县人才学校,第一年招生只有17名学生,而老师则有28位。一份在很多人眼里刚刚开始就可能成为结束的事业,被耿华武经营得风生水起。耿华武是一个很乐观,很自信的人,别人看到的是失望、打击,他看到的是则是希望和信心。他对老师们说的话,让人记忆犹新:“人数虽然少,可我们总算有了第一批学生。这是学校发展的火种,我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耿华武就是这样一位敢啃硬骨头的人。在他看来,领导的决心决定员工的信心,领导的信心直接影响员工的决心。 2006年,一场因为学生流失引发的课改正式启动。不满于课堂的沉闷、压抑,耿华武提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从知识中找兴趣”的理念,并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开始四处“求学问道”。2008年年初,有着人才学校校本特点的“ “什么是学校?课堂是学校!什么是课堂?学生是课堂!”从课堂改革中赢得学校突破性发展的耿华武认为,课堂是一所学校的缩影,是学校的产品,课堂的未来决定着学校的未来。 分数应取之有道 中国教师报:在课改之前,学校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耿华武:课改不是不要升学率和成绩,而是要“取之有道”。依靠延长教学时间,苦学、死学、灌输获得的教学成绩是“不道德”的。课改之前,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师年复一年,课复一课,没有新意,课堂沉闷。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这样的课堂不仅伤害着学生身体,还扼杀着孩子活泼的天性,屠杀着孩子求知的欲望。如果说从人才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成绩很好,但都丢失了学习的兴趣,我想这绝不是成功,而是最大的失败。以往的教学没有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存在严重的以教代学现象,整个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授课是以教材为中心的,学生学习是以做题为中心的,而教学价值导向则是以应试为中心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完全处于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地位。一些教师把表演当精彩,把听懂当学会,把讲完当学完。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耿华武:一堂好课,不是看老师讲得多么精彩,多么幽默风趣、天花乱坠,而是看学生有没有解决问题,有没有发现新问题,看学生是否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之所以全面推进课改,是因为我们不仅认识到了传统课堂存在病症,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探索一种理想的课堂形态。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改变的力量。重大的成功莫不来源于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变革,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孩子们也在发展变化。反观当下,厌学已成为学生的一大顽症,我们的教学思想也要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不能以原来教学方式上曾经获得的成功来拒绝今天必须进行的改革与创新。如果教育只能让那些适应学校的孩子受益,而抛弃那些厌学的孩子,这不应该是我们教育人的作为。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中国教师报:改革总是存在风险的,您在推进课改过程中是如何规避风险的,当出现矛盾和困难时是怎么化解的? 耿华武:课改,遇到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困难就退缩、质疑、否定、徘徊。课改不是“朝令夕改”,而是认准了方向就义无反顾地投身行动。 遇到问题应该想办法积极去解决。课改本身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向成功的。我们在课改初期曾经遭遇过很多问题,比如,是不是要在所有年级同时课改?毕业班要不要一起改?第一节课应该怎么上?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具体要怎么改?起步阶段,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人敢轻易下定论。尤其是决定初三也要一起改的时候,我心里也没底。但是我想,任何事情,只要想做,总会有办法,不想做会有一千一万个理由。学校在课改之初最大的担忧就是教学成绩下降怎么办,怎么给家长交代。为了坚定老师们课改的信心,消除他们的种种顾虑,我当时大胆提出了“宁可不要成绩,也要课堂改革,”。这一思想让老师们吃了定心丸。实践证明,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课改几年来,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倒大幅度提升,师生的课堂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中国教师报:看得出来,人才学校课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您的方向引领和动力培植。 耿华武:我始终认为,课改成在教师,败在校长。校长不是教学改革的推进者就是教学改革的阻拦者;校长要敢于深入教学的田间地头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问题产生于课堂也解决于课堂,经验来自于课堂,又要推广应用到课堂。因此,我作为校长,就是课改的第一责任人,风险我来承担,成功一起分享。那个时候,我每天晚上和所有老师一起备课,研究教学流程。 我觉得,作为校长不一定要能帮助老师们解决具体的问题,重要的是要与他们在一起,善于发动、调动老师积极投身课改,就像课堂上,老师需要发动学生参与学习一样。总之,推进课改,技术本身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对教师课改动力的培植和热情的点燃。 中国教师报:如果让您自己总结人才学校课改的成功经验,核心经验有哪些? 耿华武:我想,敢于直面困难,并且想方设法去解决它,这就是我们的经验。 人才学校的课改到今年已经是第7个年头了,这个过程很艰辛,但是看到课堂上学生的精彩,我深感欣慰。我不敢妄言人才学校的课改是成功的,但是,课堂的主人变了,学习的方式变了,合作的气氛浓了,生成的教学资源多了,师生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成为这种教学和学习生活的享受者,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课改依然在路上,依然面临很多新的课题。我坚信,有变化才有新意,有新意才有兴趣,有兴趣才会学习,会学习才会有能力,自然也就有了成绩。 课改是最好的突围方式 中国教师报:农村民办学校没有区位优势、硬件优势、师资优势,其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耿华武:农村民办学校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劣势地位。资金短缺,师资队伍不稳定,更缺少政策上的支持。因此,在民办学校工作的老师难免有自卑感。 农村民办学校首先要能够“考”出重围,学校倡导的理念再好,没有过硬的分数做印证,老百姓不会认可。但是,仅仅有教学质量还远远不够,还应让学生用更科学、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有更丰富、深刻的精神成长。 人才学校也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办学之初,凭借着我们对教育的热情和规范严格的管理赢得了发展。第一个五年,通过抓养成教育,让农村孩子成为讲文明、守纪律的好学生,赢得了不少家长的认可,生源从最初的17名学生发展到近700人。第二个五年,学校将重点放在了抓教学上,那个时候,我们是通过管、卡、压、挤、练的方式,抓出了成绩。中考升学率连续5年位居全县第一。人才学校开始在威县声名鹊起,学生人数猛增至1800人。但是,客观地说,我并不敢乐观,我非常清楚所谓的高分数是在题海战术、疲劳战术的狂轰滥炸之下产生的。 中国教师报:这也许正是您坚定不移地搞课改的原因。 耿华武:是的,当我们感觉离成功越来越近时,其实危机也随之而来。有一年,我发现初 因此,如果说农村民办学校要突出重围的话,最好的方式还是课改,要敢于走公办学校不愿意走的路子,做公办学校做不好的事情。因为,课改不仅仅是在解放学生、解放教师,也在解放办学人。课改是在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变得更低碳、更环保,让师生真正乐教、乐学的通道。 中国教师报:民办学校何以实现基业长青? 耿华武:公办学校是戴着镣铐跳舞,民办学校是戴着镣铐和枷锁在跳舞,还要跳出美丽的《天鹅湖》。民办教育应切实担当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去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守规范、有爱心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民办学校才能赢得尊严、赢得尊重、赢得支持。今天,民办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植,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但最重要的还是靠我们自身的努力。虽然目前民办教育处在逆境之中,但越是逆境,就越需要我们强大起来。怎么才能强大?我认为,信心很重要,自信成就发展,发展才有尊严。校长自信,教师才能自信,教师自信,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信。 耿华武课改语录 民办学校不能仅靠规模取胜,更要靠质量和品质取胜。 什么是学校?课堂是学校!什么是课堂?学生是课堂! 给学生一次成功的机会,等于激发他第二次成功的欲望。 有变化才有新意,有新意才有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有学习才有知识和能力。 出示目标要科学,自主学习有目标,小组交流有问题,提问展示有方向,点评精讲有重点,当堂训练有结果,补救达标有措施。 校长,不做教学改革的推进者就可能成为教学改革的阻碍者。 课改要实现大面积参与,大面积快乐,大面积成功。 离开学习,除了时间一切都会停留。 在快乐中学知识,从知识中找兴趣。 宁可不要成绩,也要学生学习的兴趣!
|
|||
|